第(1/3)页 “长安虽夺,但曹真张郃等人尚在关中,陛下亦需尽快结束宛城战事,亲往长安,以定雍凉大局。” 说话的是侍中程畿,自马良去当长沙太守后,常跟在刘备身边的侍中就只有程畿和郭攸之。 既是武侯祠十四文臣之一,又是文臣中少数有武将风的一类,程畿能出谋也能带兵,刘备也常将程畿带在身边。 一旁的郭攸之,亦有同样的想法,更提及了荆州在钱粮人力上的压力。 跟曹丕在宛城对峙,对钱粮的消耗颇大,也劳累役夫。 眼下诸葛亮和法正又都不在江陵,时间若是拖得太久,或会再生意外。 最重要的是:对峙太久会影响农耕。 对于农耕时代,影响农耕的后果就是军民吃不上饭。 若吃不上饭了,什么都是虚的。 “曹丕亲引大军,想尽快结束战事,可不容易。”刘备斜倚凭几,似有犹豫。 程畿进言再谏:“先贤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燕王已夺取长安,陛下也无需再执着宛城。知足知止,方能避免灾祸。” 郭攸之亦谏:“韩非子曾论十过,其一过为‘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吕不韦曾论权勋,亦言‘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 臣请陛下斟酌。” 不论是程畿还是郭攸之,都在引经据典来劝谏刘备。 程畿引用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以老子克制欲望的思想来劝刘备知足知止。 郭攸之则引用的是《韩非子》《吕氏春秋》,来劝刘备不可贪婪刚愎,主张舍弃小利以谋长远。 虽未直接说出具体的策略应对,但寥寥数语也达到了让刘备斟酌深思的目的。 贪。 往往会令大好形势出现不可预知的意外。 就如前几年关羽水淹七军一般。 若不是关羽太贪,也不会被孙权偷了江陵。 也应了《道德经》中知足知止能避灾祸,应了《韩非子》中贪婪刚愎是亡国陨身根源。 刘备没有立即决定,是知足知止,还是贪功对峙。 这等军国大事,也不是脑子一热就可以决定的。 刘备也不是袁绍。 会郭图说一句打就打,审配说一句不打就不打,选择困难症在刘备身上并不明显。 刘备考虑更多的是: 若是停战,是否错过了夺取宛城的良机? 若不停战,是否会出现不可预料的意外? 刘备在犹豫。 对面的曹丕同样在犹豫。 若是退兵,宛城极有可能被刘备夺取。 若不退兵,万一关中局势继续恶化,刘封会威胁到潼关甚至洛阳。 毕竟。 刘封能打出一日破武关、十日破峣关,出兵一个月就拿下长安的骇人战绩,焉知不会再破潼关、兵指函谷关? 大帐中。 曹丕头疼如麻。 每次头疼的时候,曹丕都会想起昔日的曹操,也是经常这般。 正逢司马懿入帐询问夜间口号,曹丕下意识的道了一声“鸡肋”。 一时之间,曹丕和司马懿都愣住了。 昔日曹操于汉中之战时,也是面临进退两难,以“鸡肋”为夜间口号,主簿杨修听闻后便整理行装,旁人问原因时,杨修就答“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虽说杨修最终被曹操以“泄露机密”为由处死,但曹操最后的撤兵也证明了当时的杨修猜测无误。 而眼下。 曹丕竟也发出了“鸡肋”的感慨。 彼时彼处,此时此处,竟有相似之感。 “仲达,可有良策教朕?” 曹丕叹了口气,轻声询问。 司马懿欲言又止。 这,能说? 杨修之死历历在目,至今令司马懿感到头皮发麻。 虽说曹丕不是曹操,但司马懿也不能去妄言退兵。 “仲达有话,不妨直言,你乃朕的肱骨,不是外人。”曹丕看出了司马懿的顾虑,遂又安抚。 司马懿斟酌了片刻,道:“太尉在军报上称‘太子虽败,但并未辱没门风’;又称‘中原富饶,非一时胜败能决’。 故太尉文和公亦有言,用兵之法,先胜后战,预估敌人的实力然后调兵遣将,故而能举无遗策。 文和公又言,群臣之中,无人是刘备对手,即便以天威亲临,也难有万全之势;先贤有舜舞干戚使有苗臣服,故应先文后武。 臣以为,陛下应该斟酌考虑,两位太尉的忠言。” 司马懿是懂明哲保身的。 分明是自己想说的话,却引用钟繇和贾诩的话。 一个是现任太尉,一个是已故太尉。 至于他司马懿? 嗯,司马懿只是认同两位太尉的言论,而且称其为“忠言”。 这趋利避害玩得叫一个溜。 不论是钟繇还是贾诩,在曹丕心中的地位都是很高的。 昔日曹丕听说钟繇有块玉,想要又不好明说,就托人去暗示,钟繇二话不说就将玉给了曹丕。 以小见大,足见二人情谊。 贾诩则是直接支持曹丕为世子的人。 昔日曹操私下询问贾诩曹丕和曹植谁适合当世子,贾诩直接来了一句“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 而如今。 贾诩已故,钟繇老迈。 大部分人都有个脾性,越是求而不得的就越在意。 故而。 死了的贾诩往日忠言,比活着的司马懿忠言更“顺耳”。 老迈的钟繇忠言,比健壮的司马懿忠言更“顺耳”。 曹丕亦如此。 这些劝谏的话若由司马懿直接说,曹丕又会被动触发“帝不听”,还有可能埋怨上司马懿。 可假借贾诩和钟繇之口,曹丕听起来就顺耳多了,或还会在心中来一句“悔不听太尉良言,方有今日之祸”。 而曹丕的反应,也如司马懿预料。 钟繇军报上的劝谏历历在目,故太尉贾诩的忠言犹在耳边。 良久。 曹丕心中有了决定:“朕若直接退兵,等于是弃宛城诸将士于不顾;宛城,朕可以让,然而宛城诸将士不能有失。 仲达可派人替朕传讯于刘备,彼若肯罢兵,朕愿让出宛城;若三日后博望坡的汉军不肯撤离,朕会调北方四州之军力,与刘备不死不休。” 谈归谈。 曹丕也没丢了锐气。 加上三日期限,其实也是在争面子。 大意就是:若刘备信守承诺的将兵马撤出了博望坡,那曹丕自然也有帝王的风度不会趁机抢占博望坡险要继续对峙;若刘备连兵马都不敢撤出博望坡,那曹丕为了脸面就会继续跟刘备死磕。 对于曹丕这个位置的人而言:军事更多服务于政治,而非单纯的胜败。 曹丕的信使很快抵达了博望坡。 黄忠不敢自专,派岳举带着曹丕的信使去刘备的大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