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该死的刘备,怎么还不死!】 曹丕不由暗骂。 若按正常的轨迹,曹丕其实不会如此窘迫的。 可现如今的曹丕,在任期间,丢了襄樊、南乡、宛城、石阳等荆州重要地区,又丢了潼关以西的雍凉大片地区,最近又将合肥给弄丢了。 就连曹仁、曹休都被生擒过。 曹操昔日积累的威望,在曹丕手中不断的消弭。 而如今。 刘备一方更是吞并了孙权,势力空前的强大。 支持曹氏篡汉的世家大族们是不会将到手的利益吐出去的。 想要保护到手的利益而曹氏又太无能,自然就得想办法夺权自己上了。 这一点。 曹丕是能看得明白的。 以当前的情况来看,与其说是曹丕篡汉,不如说是世家大族们重新挑选了一个代言人。 只不过。 明白归明白。 能看破本质的人不少,能改革弊制的方式却不多。 曹丕绞尽脑汁的思考了许久,也寻不到有效的解决方式,目光瞥到了曹休那“笃信”的表情,曹丕不由又有了疑惑。 【奇怪,观文烈表情,似乎成竹在胸,难道文烈有良策?】 若说曹休有武略,曹丕是信的。 可说曹休懂文韬,曹丕是不信的。 曹休真要有这本事,曹丕早让曹休入朝殿制衡群臣了。 只是曹休此刻的表情,就相当于一副“快来问我呀”的样儿。 “文烈,你有何良策?”曹丕满足了曹休的愿望。 曹休取出一份帛书,恭恭敬敬的递到曹丕手中,称:“臣观尚书令的九品中正制,虽能让世家大族为陛下所用,但弊端不少,稍有不慎就会令前汉旧事再度上演。 故而苦思冥想数月,终于思得一策:可在九品中正制外,增设恩科取士。即陛下亲自下诏,以当下局势为题,考校时务策论,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考者不限制品级,即便是平民也可应试。 若有人反对,则假托先帝都曾为了应变而唯才是举,提拔有能力为国征战之人。 如此,定能为陛下选出良才为国家征战。这些良才受陛下恩遇,就是陛下的门生。” 帛书是曹休抄录的。 其中过于“激进”的部分被曹休放弃了。 倒不是曹休想放弃,而是曹休知道即便不放弃也不顶用,反而还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反噬。 相反。 更改后的“科举”,并不影响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假托恩科的方式,走一个偏门。 更像是曹丕想提拔一些亲信为己所用。 愿意走恩科这门路的。 世家大族瞧不上,中小士族及寒门士子绝对不会错过这机会。 曹丕越看越心惊:“文烈,这真是你想出来的?” 曹休面不红耳不赤,张口即来:“自然是臣想出来的!” 一旁的曹真听得迷糊,遂近前请看帛书。 待看了帛书内容后,曹真也是一脸的惊骇:“不曾想文烈竟有如此本事!能想出为陛下挑取贤士的策略,不愧为曹家千里驹也。” 看到曹丕曹真接连震惊,曹休更是得意。 曹休自然是不会承认这帛书的内容大半是刘封所撰,只要改动了一小部分,那也是曹休所撰! 不是百分百的抄袭,能叫抄袭吗? 更何况。 谁又会知道这内容不是曹休所撰? 除了刘封能证明,谁能证明? 就算刘封愿意证明,曹魏会有人信吗? 若没人打擂抢版权,那就是曹休想出来的! “子丹,你认为文烈所献之策,可否施行?”曹丕看向曹真。 曹真沉吟了片刻,道:“尚书令的九品中正,虽然弊端不少,但能为陛下拉拢安抚各郡士族。眼下局势动荡,骤然改变取士制度,臣以为太急了。 不如改为《求将令》,就称‘伪汉屡屡犯境,陛下有意开恩科取士,名为武举,意在挑选善战勇士,为国征战,凡我大魏子民,不论尊卑贵贱皆可应试’。” 意思虽然没变,但表现方式变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