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陛下,倒也不是什么难题。不过是景园断句有些差错,但句意还尚通顺,臣才这般说。”杨修缓缓开口说到。 “断句?这断句有何问题?”刘协不禁好奇地追问道。 “乃是论语中的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景园却断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杨修也就顺着刘协的问话继续开口说到。 刘协点点头,也就琢磨起了这么两句话。 现在的书籍其实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区分的,断句都是老师教学,学生便听进去了。 所以一本书便往往会延伸出很多不同的解释,一定程度上也是阻滞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加大了读书写字的门槛。 就例如这么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是按照杨修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断句来读,意思便会是“可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完全就是古代统治者的哪一种愚民的思想。 刘协想要极力改变的就正正是这么一点。 而如果是按照景园的断句方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则就会完全颠覆为:“如果这个人可以造就,有发展前途,就创造条件让他自由的发展,否则,就只让他明白一般的道理就行了” 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但是很遗憾这句话在世家和皇家的正统解释都是杨修的哪一种断句法。 “还真是应景啊。这句话到底是想告诉天下人一个什么道理呢?孔子莫不成真的想要愚天下之人?那他又为何要周游列国呢?为何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呢?”琢磨完刘协不禁摇着头感叹地说到。 面对刘协突如其来的感叹,孩子还是有些不解的,因为书上便是这般写的。 但是杨修和钟繇却也都是陷入了沉思之中,只有沉默。 对于这个他们也是不敢妄言的,要知道愚民对于统治者是极其有利的,牵扯到了一些皇家的利益。 但是刘协却好像不是这种人物,要不然刘协也不会教这些孩子读书,不会准备推广全民教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