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 录制三辑-《大艺术家》


    第(2/3)页

    在埃文-贝尔启程返回纽约之前,马克-扎克伯格又找埃文-贝尔谈了一次,这一次他和埃德华多-萨瓦林倒是没有冲突,因为临近期末,大家都忙于学业,对于“脸书”的发展进入一个轨道之后,反而没有那么忙了。不过,马克-扎克伯格主要还是就“脸书”如何成立公司、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和埃文-贝尔详细地讨论了一次。虽然现在有手机十分方便联络,但这些大方向的决策性问题,还是面对面谈比较有成效。

    其后,埃文-贝尔就回到了纽约。马不停蹄进入录音室的埃文-贝尔,离开了读书那舒适的环境,把自己完完全全投入了音乐的世界。

    都说学生是幸福的,因为很多时候学生不需要考虑社会和生活的压力,同时也是因为学生“只”需要把书读好就可以了。就拿埃文-贝尔自己来说,过去整整两个半月,他一直就在书海中沉浮,其实丝毫不会感觉累,只要投入其中。而现在,进入音乐的世界里,一样是全情投入,但是状态就不一样了。因为音乐的世界更多是情感的碰撞,是埃文-贝尔自己对自己挑剔的过程,这样一来就很难继续保持泡在图书馆里的惬意了。

    还好,所谓压力对于埃文-贝尔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外界媒体其实一直在关注埃文-贝尔的第三张专辑,有了前两张专辑的巨大成功——要知道,“二”这张专辑现在依旧在公告牌专辑榜的前两百名内——现在要再创造第三次辉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埃文-贝尔从来不在意这些,他就是希望专心制作自己的音乐,制作自己喜欢、还可以感动别人的音乐,这就足够了。

    回到纽约之后,泰勒-斯威夫特、布鲁诺-马尔斯和杰森-玛耶兹几乎每天都泡在录音室里,再加上法外狂徒那四个不得安宁的小伙子,其实录音室里是很热闹的。不过大家看到埃文-贝尔对音乐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就彻彻底底体验了一次,什么叫做光鲜亮丽的外表后面,却需要无数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付出。

    “不不不,这个版本完全让歌曲的魅力丧失殆尽,加快节奏之后就像四十二街低廉的香水一般,绝对是不入流的舞曲。”埃文-贝尔皱着眉头不住摇头,看着他那张俊脸不耐烦的表情,就好像全世界都欠他钱一样。

    艾伯纳-阿尔弗雷德摊手表示无奈,“埃文,你到底是想要节奏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这已经是我们第十六次尝试了!”

    虽然埃文-贝尔已经开始录制他的专辑了,不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曲“花样年华(.young)”还是没有完成。这首歌已经是二十一个月前创作的了,现在埃文-贝尔依旧没有完成,这已经打破了之前“天光(iridescent)”创作时间的记录了。最主要还是出现在“花样年华”的编曲上,埃文-贝尔试图找出一个合适的节奏,让歌曲听起来不媚俗,又有着激昂的曲调。

    面对艾伯纳-阿尔弗雷德的抗议,埃文-贝尔充耳不闻,而是自己开始动手的电脑上进行编曲。当需要对一首歌进行反复制作,然后再试听效果,电脑的软件功能显然能够制作出许多便利。前有林肯公园为了一首歌,写出三十八个副歌;后有埃文-贝尔为了创作出“天光”,前后修改超过五十次。其实,“花样年华”经过如此雕琢,算不上稀奇。

    录音室里的其他人——除了杰森-玛耶兹——全部都是叹为观止,这是他们第一次体验到埃文-贝尔对音乐的挑剔。难怪,难怪每次专业人士对于他的作品总是拍案叫绝,这是一个天才,还能够如此努力、如此谦逊,的确太过难得。

    杰森-玛耶兹盘腿坐在地板上,“埃文,你为何不尝试把转换部分的调子放缓两拍,音调也适当进行一些拖延。这样前后部分的转换就会显得自然一点,而且既能够保持前半部分的欢快雀跃,也能够保持后半部分的激情张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