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愚蠢决定-《大艺术家》


    第(2/3)页

    如果说没有埃文-贝尔这个热点,“断背山”的开拍势必也会因为杰克-吉伦哈尔的加入引发一系列的讨论·不过,讨论就止步于讨论,很难进一步制造混乱了·就算是李安和安妮-海瑟薇也无法吸引媒体更多的目光。

    但现在的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现今最火热的焦点“埃文-贝尔”与现今最冷门的题材“同性恋”相碰撞时,刹那之间媒体就掀起了惊涛骇浪。从克里斯-范朋克的评论,就可以看出这次新闻媒体的震惊了,也可以看出媒体对于同性恋电影依旧保持了一贯的态度。

    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在好莱坞一直不受青睐,这是一个潜规则,如果有谁记性不好的话,可以回忆一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帕特里夏-沃伦编剧的畅销“领先者”和关于兰迪-希尔兹—他是美国第一个公认专职报道艾.滋.病的记者,也是一名同性恋,于1994年死于艾滋病——的传记电影“卡斯特罗大街的市长”·两部作品都在多家电影院公司手里转悠了无数次,有时候他们连拍摄计划都做好了,但就是迟迟不见开机,拍摄的事情好像交给了帝。这一次“断背山”也是如此,从“封闭农庄”在“纽约客”连载以来,获得了无数赞誉·赢得了好莱坞的热切关注,很多人跃跃欲试,但是一直到米歇尔-海瑟薇门,这部作品的改编权也依旧没有被任何一家电影公司拿下。

    虽然说好莱坞并不喜欢同性恋电影,但每一个时期,总有一部或几部带这种特征的电影问世,而且非常成功。这种成功往往勾起人们对这种电影的期盼,并且期待着冲击一些陈腐的观念,然后高喊着“颠覆好莱坞传统,改变国家偏见”之类的口号,沸沸扬扬地热闹一番。但很快大家就可以这依旧只是媒体炒作的惯用手法而已,暗为所有事情很快都会恢复原样,依旧没有任何变化。

    所谓的“恢复原样”,就是说,好莱坞的潜规则从来都没有变化过,对于同性恋本身,对于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对于关于同性恋的一切事物,潜规则从来都没有变过。对于同性恋这个禁忌话题,好莱坞有两条铁律:同性恋演员要么沉默,要么靠边;就算有同性恋电影开拍了,也必须由异性恋来拍摄。

    尽管几十年来,整个美国都在和传统的观念作斗争——这从自由派的欢呼声和保守派的哀叹声里可以看出—但是,好莱坞这家大型的娱乐工厂却对于同性恋的容忍度却始终没有太大的进步。

    美国喜欢把娱乐明星奉为文化英雄,所以毫不奇怪,舞台的明星们就必须像华盛顿的政客一样假扮正经和神圣无暇,以迎接观众挑剔的目光。因为美国民众至今对同性恋怀有一丝疑惑和不安,所以在好莱坞,任何一个大牌明星对于同性恋问题都十分敏感谨慎、小心翼翼,唯恐给美国民众提供负面想象,这已经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整个电影工业都必须以这条规矩为底线运作。

    在好莱坞,就连名字都可能成为一个敏感话题,为了取一个合适的艺名,避开那些可能制造误会的敏感,艺人们往往是绞尽脑汁,更不要说外貌、衣装打扮这些问题了,还有不少艺人会经常去基督教堂做礼拜或者捐款给基督教慈善团体,摆明了就是迎合美国民众的基督徒心理特质。那么对于同性恋这个敏感话题,就更加是谨慎再谨慎了。

    埃文-贝尔曾经在图馆里看到这样一个趣闻,是来自一位研究好莱坞历史学者的杂谈。

    一位叫朱尔斯-加尔芬克尔的演员去好莱坞求职的时候,把他的名字改为朱尔斯-加菲尔德以便拓宽演艺之路,当时接见他的杰克-华纳—就是大名鼎鼎的华纳兄弟公司的创始人,杰克-华纳告诉他,加菲尔德听起来不像美国人的名字。但是朱尔斯告诉他,这是一个美国总统的名字,此时华纳的态度变得非常宽厚起来。但最后朱尔斯还是没在好莱坞找到工作,为什么呢?杰克-华纳的助手后来讲,“我们不想要他,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买票看我们电影的观众中,很多人讨厌犹太人,而朱尔斯这几个字无疑就泄漏了种族身份。”当然,最后那个朱尔斯改名为约翰-加菲尔德,这是后话。

    虽然现在犹太出身的演员已经无需改名了,但是对同性恋者而言,这样的局面并未改变多少。好莱坞的同性恋演员,不论他们是男是女,仍然不得不对自己的性取向保持沉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过,“好莱坞创造了自己荒诞的规矩,它明确了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被禁止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