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 再现经典-《大艺术家》


    第(2/3)页

    在过去一年中,埃文-贝尔断断续续一直就有这个想法,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触发点而已。没有想到,却在今天顺利完成了。虽然今天的创作过程是一气呵成,前后埃文-贝尔只耗费了不到二十分钟就把歌词写完了,但严格来说,整个创作过程却是持续了一年零三个月。历史,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没有知识的沉淀,没有理解的深入,是没有办法领悟一个时代的特征的。

    刚才这首埃文-贝尔情不自禁用“生命万岁”来命名的歌词,远远不仅仅是一首歌词,每一个句子的时态和用词,都结合了历史,结合了宗教,比起说是歌词,更像是一首诗词,就好像十八世纪如同诗歌一般的历史。

    这是埃文-贝尔创作的歌词中,最大气最简练最诗意最壮观也是最深刻的,即使是当年那首被奉为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作“天光(iridescent)”,在歌词方面,也依旧比不上刚刚创作的这首“生命万岁”。当初的“天光”是将自己的心绪融合到大自然之中,在公路旅行上目睹了那壮观宏伟的画面之中,情不自禁抒发出来的感想,那种豪气在胸腔之中激荡;而这次的“生命万岁”,却是站在了历史的角度,站在了所有人的角度,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歌颂,对自由的一种渴望,仅仅从立意上来说,就超脱了普通的歌词范畴。

    埃文-贝尔刚才创作歌词的二十分钟内,一气呵成没有任何停顿,当创作结束之后,他试图对歌词做一些修改,却发现无从下手,因为他认为这就是最佳的版本,是否完美他不能下定论,但是无需修改却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铿锵有力、跌宕起伏、激情四射的歌词,虽然透露着历史的苍白和阴郁,但主题却是对生命的渴求,埃文-贝尔希望能够用一首磅礴大气的旋律将歌词衬托出来。

    联想到乐器的时候,埃文-贝尔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大提琴。上一辈子埃文-贝尔的大提琴功底可是十分扎实的,可惜这一辈子在创作的时候。除了“旧爱已死(.)”之外,他没有更多的机会将大提琴的音色展现出来。这一次。说到大气。音乐之中自然是首推交响乐。埃文-贝尔想到了采用小提琴做主旋律,大提琴取代贝斯的节奏地位,作为旋律的节奏低调。

    埃文-贝尔不由自主就站了起来,拿着一根小木棍,就好像交响乐团的指挥一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眼前有一个百余人组成的大型交响乐团,伴随着他挥舞着的右手,大提琴的旋律低沉地宛若翱翔的苍鹰,在茂密的绿色、清澈的蓝色、深沉的褐色组成的中土大陆之上低低滑翔而过。在天际留下一道长长的飞行痕迹。

    定音鼓的鼓点和小提琴的弦音加入伴奏,将天际边缘的海平线带入视线之内。那汹涌澎湃的波涛在苍鹰的身体底下翻滚咆哮,击打在巨大的礁石上,迸发出大片大片晶莹透亮的水花,那种低低的轰鸣声在天空底下回旋盘转。

    埃文-贝尔只感觉自己的胸腔里有着无数的乐符在激荡碰撞着,就好像浪花撞击礁石一样,每一个碰撞都会有无数的声音在回响,大提琴、小提琴、定音鼓、原音吉他、键盘……对了,还有清脆悠远的钟声,所有的乐器旋律在埃文-贝尔的脑海之中交织,以刚才创作的歌词为躯干,开始一点一点在上面赋以血肉。绿色的是森林,蓝色的是大海,琥珀色的是天空,褐色的是土地,红色的是岩浆,黑色的是阴影……这是一首歌,更是一个世界,被赋予了生命力的一个世界,乐符伴随着世界里自由肆意张扬的风,在每个角落里狂放地高歌着。

    当埃文-贝尔把整首旋律编曲完毕时,胸腔澎湃的情绪到达了顶点,他不知道自己(——屋.最快更新.)是因为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这个角色,还是因为路易十六的那段历史,亦或者单纯是因为这首歌曲所带来的震撼,但是他此时此刻就是想狂喊一声,把内心的激动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

    于是,他这么做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