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5 贝尔现象-《大艺术家》


    第(2/3)页

    六十年代,是一个属于‘窈窕淑女’、‘西区故事’、‘音乐之声’的年代,那是一个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反英雄风潮席卷美国。人群之中充斥着吸毒者、流浪汉,还有嬉皮士。鲍勃-迪伦是那个时代的标签,马丁-路德-金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振聋发聩,肯尼迪被刺,同样的命运几年后还发生在了小肯尼斯的身上,在越南的战争规模不断扩张,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可是这一切,和断背山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安静的,荒凉的,也是纯净的,绚烂的,还是神秘的,寂寞的。漫山遍野的绵羊,两个年轻人在山林之间寂寥的岁月,彼此陪伴、支撑、取暖。爱情,似乎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与生俱来的。在那之后,则是不得不分开的结局,还有纠缠一生的漫长。

    最开始,我以为那是冲动,年少轻狂的荷尔蒙作祟,寂寞孤单的生理索求。但不是这样的。因为如果只是冲动,那就不会目送杰克离开时,恩尼斯趴在墙角激烈地干呕着,就好像五脏六腑都被撕裂了一般;如果只是冲动,那就不会有长长久久的思念,萦绕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成为人生唯一的坚持。

    杰克是主动的,是积极的,他率先走向了另一方,而在未来漫长二十年的牵绊中,杰克至始至终都是主动接近的那一方。恩尼斯是被动的,是消极的,甚至是压抑的,他童年的经历——亲眼目睹同性恋的惨死——就注定了他无法迈开那一步,他的纠结,在奋力撕扯着他那颗爱着杰克的心。抛开性格上的差异,无论是杰克还是恩尼斯,都是健壮剽悍的牛仔硬汉,他们一边打架着一边相爱。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浓郁的雄性气息,这就是李安的高明之处,也是意图所在,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精髓。

    李安说,埃文-贝尔也说,这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这只是一部爱情电影,一个单纯的爱情电影,只是相爱的双方,恰好都是男人罢了。

    在过去一切同类型题材的作品中,‘费城故事’、‘天鹅绒金矿’、‘魂断威尼斯’、‘不羁的天空’、‘莫里斯的情人’、‘欲.望的法则’、‘王尔德’、‘男孩不哭’……在电影里的爱情角色中,总是一个更强悍有力,一个瘦弱阴柔些。这也使得我们对男同性恋——女同性恋也差不多——的理解就停留在女人气十足的男人(.)层面,或者仍然跳脱不了现实生活中男女爱情模式的固定观念。可是,李安做到了,他收放自如地给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两个真正有力量的男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自然却内敛,激烈却真实。或者说,他其实就是将了两个人如何相爱,这其中的相爱、不舍、心痛、争吵、妥协、挣扎、告别,一切的一切,都和传统的爱情没有差别。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故事,我们看过太多太多。

    所以,这的确是一个爱情故事,美好到让人心痛的爱情故事。

    李安的镜头延续了当年‘卧虎藏龙’中的含蓄唯美,没有太多冲突的剧情,但是一个个细节累积起来的沉重,却在不知不觉中击溃了内心的防线。看完电影,我一滴眼泪也没有掉,但是却十分伤心,十分沉重。不只是恩尼斯和杰克,不只是同性恋这个群体,所有的爱情都是一样的。有美好有幸福,同时也有残酷和现实。断背山真正唤起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对爱情的渴望,曾经错过的遗憾、爱人而不得的痛苦、相爱却无法相守的悲伤,就好像那清冷的吉他声,在幽深的断背山谷回荡。

    每一个人都怀抱着只属于自己的秘密和痛苦,在这个可怕的世界上顽强地生存着,为了生活所受的委屈、难堪、折磨,最可怕的不是崩溃和爆发,而是在沉默之中郁郁而终。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消磨,容颜变老,曾经的哀伤曾经的炙热曾经的幸福,都变成了记忆中一帧帧泛黄的相片,生老病死、聚散离合,有些人老去,有些人消失,只有断背山上那段无忧无虑的年华,天真如孩童的情感,提醒着那曾经充满激情和怀念的过去,还有对于逝去的青春永不满足的追求。

    恩尼斯最终还是没有放弃,他守着他和杰克的衬衫,还有那张断背山的明信片,‘我发誓……’这是他对杰克最后的承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