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2 二十年代-《大艺术家》


    第(2/3)页

    埃文-贝尔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笑了笑,“那么你要开始准备阅读资料了。我这一次打算拍摄一部关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石油大亨的故事。”

    虽然埃文-贝尔一直都说对于新作品没有太多的想法,但事实上,早在去年“荒野生存”拍摄之前,埃文-贝尔就陆陆续续有一个想法了。埃文-贝尔是在阅读厄普顿-辛克莱的时候产生的灵感。

    厄普顿-辛克莱,这位出生于1878年的作家。祖上是名门贵族,传到他父亲的时候,家境已经破落。父亲以卖酒为生,收入微薄,后全家迁居到了纽约。[找素材就到

    吾读]他一边工作,一边求学。并且十五岁开始撰写文章,靠稿费维持生活。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当时的美国处于一个大崛起的阶段,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等诸多现实问题和道德准则的困扰。一方面社会在充分展现自己的繁荣,另一方面不少人却更加焦虑或沉浸在抱怨和失望之中;一方面是成功的社会发展,一方面是丛生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繁华之下充满矛盾、冲突的时代。

    厄普顿-辛克莱看到了这种局面之后,对芝加哥的劳工情况作出了调查,于1906年创作了长篇“屠场”,类似于中国二十一世纪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在那个阶段的美国也十分普遍。欧亨利、德莱赛、厄普顿-辛克莱等一批作家,对于社会现状缺少信心、对于社会风气充满厌恶,他们都有无数的抱负希望实现,在美国社会的局面之下却无法实现,只能在欧洲社会之中寻求精神归宿。

    物质的丰裕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无限的物质渴求也难以化解人们精神的空虚和生活的内在焦虑,幸福感难以提升,就更不要说自我对于社会的认同了。生活越来越富有,但人们还是难以化解诸多苦恼;财富越来越累积,但人们却难以超越感情和价值观上的困惑。物质方面的渴望还没能满足,新的精神方面的苦恼反而越来越重。

    在这种局面之下,厄普顿-辛克莱的风格越来越犀利,从1906年的“屠场”开始,厄普顿-辛克莱就不断创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面的,比如说1917年描写科罗拉多州煤矿工人罢工事件的“煤炭大王”,1927年抨击垄断资本家的“石油”,还有1928年揭露政治腐.败和警.察暴行的“波士顿”。厄普顿-辛克莱在政治领域的激进立场淋漓尽致地在里体现了出来,他是当时左派作家的绝对代表人物。1942年,厄普顿-辛克莱的“龙齿”还获得了普利策的最高荣誉。

    从厄普顿-辛克莱的一生就可以看出,他对于资本主义黑暗面的深恶痛绝。埃文-贝尔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阅读过“屠场”、“龙齿”、“波士顿”等多本,而在阅读“石油”这本的时候,埃文-贝尔的想法更是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石油”这本讲述的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南部石油潮之中,矿工丹尼尔-普莱维因缘际会完全快速资本累计,成为一代石油大亨。在资本累计的过程中,丹尼尔利用孤儿充当自己的儿子,欺骗乡民赢得石油地盘;又不折手段欺骗无知的乡民,夺取更多的油田;为了石油扩张,他甚至把亲情、友情全部都置于身后,冷血地一步一步朝大亨道路上前进。另外,在石油扩张过程中,丹尼尔还和一名传教士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反映了当年宗教势力在南部扩张的过程和背后的黑暗。

    在这个故事里,核心角色有两个,一个是石油线索的丹尼尔-普莱维,一个是宗教线索的年轻神父伊莱-桑迪。丹尼尔从沉默寡言的矿工开始,一步步发展为一手遮天的石油符号;伊莱则是贫苦农家的穷儿子,随着世纪初宗教势力的扩张,靠着卓越的口才一步步不断向上攀升。他们两个之间的共同点就是野心,为了成功而不折手段的野心,凌驾于万物之上的野心将生活的一切都吞噬干净,这也正是上一次世纪交际时整个美国社会里最可怕的黑暗面。

    埃文-贝尔对于“石油”这个故事感兴趣,是因为“石油”里描绘的美国现状,其实和他上一辈子身为八零后在国内面临的情况是十分相似的,物质的富裕和精神的匮乏发生激烈的撞击,这是社会进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那种隐藏在表面资本扩展、宗教发展皮肤底下蠢蠢欲动的资本野心,让歌舞升平的社会背后弥漫着让人作恶的腐烂伤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