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4 斗志昂扬-《大艺术家》


    第(2/3)页

    在埃文-贝尔的这一生里,因为接触的是艺人工作,所以身处于镁光灯之下,这种感觉就越发明显起来。媒体们、影评人们、观众们、听众们,都在挑刺,无时无刻,他们总是希望看到你失败,他们总是希望看到你堕落,他们总是希望看到你一蹶不振,因为你和他们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看到你的丑相只会成为他们生活的调剂品,反衬他们的成功。

    但是,没有人心甘情愿地认输,努力、拼搏、奋斗,永远都不放弃的精神成为了支撑下去的唯一动力。“给他们点颜色瞧瞧,让他们正视我,直到死去,我也要活得精彩给我伤疤,给我痛楚,它们只会这样评价我,大勇无畏的我们来了”这种“让辩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的斗志,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看着竞技体育的参与者们,他们承受着身体的痛苦、忍受着精神的煎熬,却咬牙继续坚持,那些即使受伤了也依旧在赛场上驰骋的身影,不仅仅代表了对荣誉的追求,更代表了他们生命里不断闪光的斗志。赛场上不仅仅有胜利者,还有参与者。

    1969年第十九届奥运会在墨西哥城举行,十月二十日的马拉松比赛颁奖典礼结束一个多小时以后,天色渐晚,记者们已经陆续离开,组委会也开始通知沿途工作站撤离。但这时他们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有个人还在跑,还在继续比赛。

    这个人就是三十岁的约翰-史蒂芬-阿赫瓦里。来自坦桑尼亚的阿赫瓦里在出发几公里后因碰撞而摔倒,膝盖和肩膀受伤。他流着鲜血、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朝终点跑去——事实上,他已经比一般人走路还慢。

    观众们都回到了场地里,等待他抵达终点。阿兹特克体育场重新为他亮起了灯光。在夜幕中,阿赫瓦里拖着流血的伤腿,跨过了终点线。现场观众集体起立,送给他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这一幕成为了奥运历史上最伟大的场景之一,而当时,阿赫瓦里获得了第五十七名:因为比赛只有五十七人完成了比赛,有十八人在中途退出。

    也许,约翰-史蒂芬-阿赫瓦里输掉了这场马拉松比赛,但是他却成为了人生的赢家,不是财富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的赢家。他,就是一名真正的斗士

    生活其实也是一场竞赛,也许有人赢得了财富,也许有人赢得了声誉,也许有人赢得了权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赢得这些的,更多的人只是平凡而普通的生活着,那么这些人赢得的又是什么呢?赢得了梦想、赢得了希望、赢得了快乐,这才是这场竞赛的真谛。在奥林匹克之中,参与就是胜利;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所以,斗士。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斗士,不要说什么胜利,不要说什么成功,活下去,这也许就是最艰辛的任务,而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懈地努力着。所以,既然你已经成功活下来了,就更加没有理由去放弃其他的目标,也许生活不尽如人意,也许社会杂乱重生,但哪怕只是为了自己,也必须战斗下去

    泰迪-贝尔就站在弟弟的身边,听着那激励的歌词、那激昂的旋律,只觉得胸腔里激情澎湃,而昂扬的斗志在胸腔里碰撞出铮铮之声之后,双眼却不由自主热泪盈眶。

    “直到裁判的铃声响起,直到你的双眼肿胀无度,直到观众都已经散去,孩子,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当听到埃文-贝尔最后演唱这句歌词时,泰迪-贝尔扬声高喊了起来,“战斗(fight)”

    埃文-贝尔听到了哥哥给予的回应,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着眼前的夜空大喊到,“战斗”
    第(2/3)页